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——陶渊明·《归园田居》
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……”天与地,人与万物,根脉相连,生息与共。
自然里处处是生机,处处有启示,处处是艺术,处处有安然。其实,自然与生活不曾分开,“最好的生活是这样的,我们深处其中,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开始。”林语堂先生这样解释生活与自然的关系。
自然与生活相融是生活方式由复杂到自然的追本溯源,是生活态度的返璞归真。今日,不妨跟随自在,由室内走向自然,走进林间、山涧、海边,与自然共栖,重新审视自然与生活的关系,让身心回归平衡与纯粹。
有一种治愈,叫森林沉浸式疗愈。
林间那大片的夏绿,沾染了时光,饱含阳光雨露的滋润,有一种治愈生命的温柔,以及向上生长的希望。
苏轼说:“湖上青山翠作堆,葱葱郁郁气佳哉。笙歌丛里抽身出,云水光中洗眼来。”
当双眼被手机信息长期覆盖,此时邂逅大片的绿意,疲劳和紧绷一扫而光,身心获得片刻的舒展。正如苏轼所言,看遍满眼的绿,洗涤双眼,这是多强大的治愈力。
在这片绿意中,找个浓荫铺地之处,闲闲而坐,听林间小鸟,追逐嬉闹;看阳光透过叶隙,斑驳地洒在小径上;偶有一阵凉风吹来,吹散夏日的燥热……
若有余闲,还可带上一方小几,一杯好茶,饮茶看书,风雅自在。
这便是森林沉浸式疗愈的魅力所在。在林中徒步、暂憩、感知大自然的色彩、声音、气味和触感,达到全身心地融入自然环境的状态。以空灵虚静的心,深解大自然无言之妙。
在城市,我们总在追赶时间。
在这里,我们可以等时间缓缓走来。
山涧小溪,自带一股灵气,不同于江湖四海的辽阔,与千江湖、千江月的气魄,也没有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,冷月无声。
小溪平易近人,可视,可感,可听,可玩,可赏,虽小巧灵秀,却也震撼人心。
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
“山上流泉自作溪,行逢石缺泻虹霓。”
“共坐溪边石,溪清心自凉。”
……
古往今来,隐于山间的诗人们,以诗为笔,为山间那一捧溪水写下诸多扣人心弦的诗词绝唱。
沿着山涧的溪边走,山谷之中,清泉自流、山水青苔、青竹菖蒲、花鸟幽兰,灵气自现,人行其间,自然也添了一份空谷幽深的灵韵。
山林之间,与溪流隔岸对坐,掬一捧溪水,浮瓜沉李,饮一杯果酒,执一把小扇,花香、水声分两岸,心于此得宁静。
有溪为伴,素履以往。
葱茏苍山,溪水自流。
我心素闲,澹泊如斯。
一到夏天,便期待走向大海。
脱去鞋袜,提起裙摆,踩着软软的细沙,走到冰凉的海水边。看海浪涌来,一层层的洁白泡沫,漫过脚底,轻声划过。
眺望远方大海,水天一线,波光粼粼,溪云浮动,船帆点点,时有鸥鸟低旋。从近至远,海的颜色渐趋深蓝。此时,思绪也跟着飘向远方。心里,是旷远的平静与辽阔的自由。眼睛沉醉着,身体舒展着,愁绪似也都随着浪潮远去。
走进大海,才知海于身心的感动,远不止此。面对大海,曹操高歌: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 ,若出其里 。”海子轻语: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。”海,不仅仅是海。
小时候,看不懂《老人与海》,总觉得老渔夫很傻,为何要坚持带回一具鱼头骨,长大了才知道。那具鱼头,是老人对抗命运的见证,那片海见证了他的不屈与斗志,也完成了他的生命救赎与升华。
所以,大海,不仅是别处的风景,不仅是诗和远方,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与虔诚的信仰。
心有山海,无畏风浪;
踏风兰月,步自从容。
四时之美、自然之趣,一直流淌于自在的设计、空间、生活之中。
我们于家中,安住每个当下,而走进自然,从自然中汲取养分,回归自我,重拾生活的本质,亦同样重要。
生活的乐趣,在于探索可能的多面性。自在期待与您,于家中、自然之中、不同的场景中,行走、停留、感受、冥想,唤起心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共鸣,从与自然共息中,走向身心与生活的和谐共生。
微信公众号
小红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