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床,安身之几坐也。”
——《说文解字》
按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,床是供人安身安心的家具。
蕉下乘凉有小榻、厅堂待客有罗汉床、闲来小憩有贵妃榻、清风入梦有架子床……这些以木为本的床具,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起居生活,它不仅是提供栖息的家具,更营造了一个个充满无穷生活意趣的人文场景、空间。
架子床,一袭轻纱帷幔,与木色的温润典雅,编织起诗意隽永的东方韵味,使人轻松、安逸、平和。它被誉为“世界上最科学的床”。
早期的中国,床是一方席,人们席地而坐、席地而卧。不过铺几张席睡觉,是有讲究的,《礼记·礼器》中说:“天子之席五重,诸侯之席三重,大夫再重。”
虽说席避免了身体直接与地面接触,但依旧无法解决睡卧时的潮湿与寒冷,于是床出现了。低矮的床榻,是秦汉时期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,主要供人坐、卧、寝。
图 | 东晋 ·《女史箴图》摹本
图 | 五代十国 ·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魏晋南北朝,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,带来了高型家具:胡床等,室内家具中床榻的高度也明显增加,出现了高围床,如东晋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中的床。
它以雕有壸门轮廓的框形四足作支撑,还配有华美的平顶帷帐。床体很大,床面低矮,床面边缘四面设屏,前面为四扇活屏,可供出入。这时期的高围床,是架子床的前身。
之后的唐宋时期,垂足而坐逐渐代替席地而坐,使中国卧具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。五代顾闳中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,床为高围屏式,有帷幕,有较好的隐私性,与待客的罗汉床已有了明显的区分。
变高的床,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卧习惯,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。到了明代,造型上精美优良,能营造轻松、安逸、平和的氛围,使人得到绝佳睡眠的架子床,来了。
图 | 清 ·《燕寝怡情图》
明清文人的睡觉用具有大睡和小睡之分。所谓大睡就是夜间睡觉,小睡就是午睡。小睡在榻、罗汉床,大睡在架子床。
相比榻、罗汉床的轻便、易挪动,明式架子床,结构精密,严谨有序,是建筑的缩影。
如果试着将架子床拆开,你会发现其精密的结构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。
整床由床围、床身、立柱、挂檐等组成,各结合部位均用活榫衔接,目的是便于分解组合。其中榫的形式有很多,粽角榫、插肩榫、圆榫等,应用在架子床的不同结构部位。
在用材上,架子床多为黄花梨、紫檀、花梨木、楠木、樟木、南榆、黄杨等。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细腻,纹理自然秀美,其木质所显露出的生长肌理与天然色,给明式家具注入了淳厚的文人气息。
图 | 明式架子床
从装饰上看,架子床有秾华和清丽两种。秾华者,在门楣和床围上,有较多的装饰图案;清丽者,多由短材攒接而成福寿、万子纹、曲尺等。形式多样,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。
有人说,明式架子床是“世界上最科学的床”,它四周有围栏,免去滚落床下的担忧,轻松入梦。它同时缩小了床的面积,加上帷幔遮蔽,如一间小屋,藏风聚气,增加卧室空间的私密性,冬天保暖、夏天防蚊。
一方架子床,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,亦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。
图 | 明式架子床
明代,是中国家具文化中最成熟的时期。
明式架子床中造型简约、结构严谨的特点,与视觉上稳定的感受,为现代架子床的设计,注入了传承的源泉与创新的灵感。
图 | 自在 · 架子床
根植于明式架子床的框架与形式,自在由简入适,使架子床更适合现代的居家生活。
首先,去掉繁复的装饰与雕花,从形式上强调架子床的线条感。这种简化带来的律动,把家具中视觉的量感处理得更加清雅,又更具柔软与弹性。
正如中国书法中,通过结构的疏密安排,再到笔画的轻重缓急,体现了流动线条的韵律之美,其中轻重和快慢的节奏,耐人寻味。
图 | 自在 · 架子床
其次,传承明式架子床的榫卯结构,用活榫衔接,纯手工打造,无论在装饰、造型、选材上,精工细作,精巧别致,使人有极佳的视觉享受。
工艺与设计上所做的传统与创新,使得架子床从造型、线条到结构,散发着一种来自东方静谧又自信的洒脱,展现简约严谨、高雅大气的“器质”。并借由架子床静谧的器型,穿透到空间中,令人身心安定。
图 | 自在 · 一方架子床
·
·
·
中国人的床,与西方不同,它不仅是一方坐卧的休憩寝具,更是意在与生活的融合,体现生活的诗意与自在。
“素纱一席梦,心游天地间”,架子床通透有度,一席素纱帷幔间,创造安宁与舒适。在静静的夜灯下,闲倚床榻,漫随诗书,品味这清浅时光,万般惬意。
图 | 自在 · 一方架子床
微信公众号
小红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