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SHRINE
自在 / 佛龛
置一方佛龛
供奉一尊佛像
于生活中践行一场美的修行
......
——
佛龛(kān)
SHRINE
汉扬雄著《方言》称:“龛,受也。”即容纳、盛受之意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假此义指凿岩崖为室,以安置佛像之所,即佛龛。
—
「 由来 · 演变,
ORIGIN & EVOLUTION 」
▲ 敦煌莫高窟
“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,其中有无数化佛。”
——《观佛三昧海经》
佛龛起源于印度佛教。
印度,处于热带季风气候,雨季居多。古时,为了保护佛像与便于礼拜,人们凿崖为空,以安佛像,佛龛的雏形由此显现。
▲ 摩崖石刻
东汉明帝后,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,云岗、龙门、敦煌等地,均能见到四壁穿凿,安置众佛菩萨之龛室。
此后,伴随历史的演变,逐渐出现了将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橱子形的小阁,并设门扉,供奉佛像,称为佛龛。
《广弘明集》卷一六记载,南朝梁简文帝时,即有将十尊、五圣安置于一厨,或将大士、如来共藏于一柜之制。宋代李诫《营造法式》卷九“小木作制度”中“佛道帐”一节,细述了佛龛的做法、尺度、图样。
▲ 清 · 御制紫檀四角重檐楼阁式佛龛及释迦像
从凿壁设龛,到木、金属等材质佛龛,形制的改变,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也更方便祭拜,在王公贵族和民间都得到空前的热捧。
人们除了前往寺庙朝拜,也将佛像请回家中,春夏秋冬,虔诚祈祷,陪伴每个日常。
著名建筑史学家刘致平表示:“我国对于龛、藏、石灯、纪念柱、香炉等小物品,通常是用小型房佛龛屋来解决造型问题,这是一种习惯,也是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,显得格外精巧。"
—
「 制式 · 文化,
STYLE & CULTURE 」
佛龛,精美绝伦,巧夺天工,制式上延续印度覆盆式、密檐式的塔的艺术设计风格,与中国传统的殿堂楼阁、宗教建筑、园林等建制。
现存佛龛中,要数清宫佛龛最具代表性。
/
缩微建筑
▲ 重檐歇山顶宫殿式佛龛
拟殿堂楼阁之佛龛,按照实际比例缩微制成,其上为屋顶,常刻有斗拱;中为柱身,内供佛像;下为基座,常用须弥座。
雕梁画栋,飞檐、斗拱、栏杆、须弥座等部件一一俱全(如图所示)。浮雕卷云龙纹、缠枝莲花灯各种宫殿装饰花纹,工艺精湛、富丽堂皇。
▲ 楼阁式塔龛
宗教建筑式佛龛,以塔式佛龛最为引人注目。
除传统的楼阁式、重檐式外, 还有许多大胆变体以及结合体式,清宫特色的“三塔龛”和“五塔龛”,基本样式综合汉藏两地的典型建筑,比如顶部排列三尊或五尊的喇嘛合欢塔, 代表“三世佛”或“五佛五智”及长寿等意。
▲ 六方加背板亭式佛龛
拟园林建筑的“点睛”之作是亭式龛。亭,结构精巧,造型灵秀,拟亭式佛龛,其写意的手法极尽想象与创造之能事。
常见的有园亭、四方亭、长方亭等,顶部的变化丰富多彩,有歇山、悬山、攒尖、盝顶等,飞檐设计变幻奇突,轻巧美妙。最富创意的是将山水与花鸟画、所书对联以及抄写的藏经等贴于佛龛背板制式(如图上所示)。禅意高妙,倍添文人气息。
/
文化内涵
▲ 清 · 核桃木黑漆描金大佛龛
清宫佛龛形态丰富,琳琅满目,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了民族的宗教信仰、生活风俗、审美取向,于豪华富丽中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威严,而这也是佛龛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。
▲ 清 · 铜胎掐丝珐琅佛龛
文物,是凝固的时间;建筑,是活着的历史。建筑微缩版的佛龛,方寸之间诉说时代的故事,展示文化的美感,以其虔诚的信仰连接古今。
—
「 设计 · 搭配 ,
DESIGN & MATCH 」
▲ 自在私属定制 · 佛龛
佛龛,有大有小,或摆放于家中一隅,或放置于桌案之上。近代,随着居住空间、形式的改变,佛龛演变为一件特殊的家具产品。
经过清宫佛龛的富丽繁盛,近代佛龛更注重意境的表现,造型简洁大方,多保持原木本色,不加漆饰,不作大面积装饰,充分发挥、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、纹理,形成特有的审美趣味、风格。
相比清宫佛龛仅限于皇宫,佛龛在更广的地方,生根发芽。
▲ 自在私属定制 · 佛龛
佛龛本身,具有某种潜在宗教含义,或者说为主体佛像烘托出一种宗教的氛围,但可以通过佛龛的设计,空间营造,巧妙融入生活的空间当中。
除了考虑供奉的佛像外,还应斟酌佛龛与整个装饰背景的搭配,及整个空间氛围的和谐。
▲ 自在私属定制 · 佛龛
佛龛,更适应于在一个纯粹、安静、明亮空间中摆放,可为客厅,亦或单独一室。
选用原木色,搭配同色系的立体柜,整体更显清静素雅,意境悠远,令人心静。
▲ 自在私属定制 · 佛龛
在此拜佛、诵经、祈祷,是一份美好的信仰,也是与内心世界密谈的秘密空间。
生活需要仪式感,仪式感需要合适的空间,让人内心祥和而愉悦,在生活中幻化出一场美的修行。
……
佛龛
以独特的形式
记录佛教艺术、历史文化
与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
是历史,亦是当下
是文化,亦是传承
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更多自在佛龛
私属定制服务
待您到店体验
微信公众号
小红书